中国飞机租赁发展现状

1979年7月,我国颁布了一部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法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这部法律的颁布,为我国利用外资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从此,我国的招商引资工作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同年10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China International Trust & Invest­ment Corporation, 简称 CITIC, 中信公司) 作为我国利用外资的窗口在北京 成立。不久,该公司开始创办国际租赁业务,以开辟利用外资的新管道。 1980年初,中信公司派出一个小组去日本考察现代租赁业务,并开展了我 国最早的现代租赁业务,采用跨国租赁方式,从日本租进了 400辆“日 产”汽车,用于改善北京的交通和旅游条件,当年就收回了投资,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至此,我国的现代租赁业务正式产生。


  我国民航飞机租赁业务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早在1979年,我国民航通过中信公司的推荐从瑞士诺珈公司引进了“租赁”这种新的资金 筹措方式。1979年12月,民航与诺珈公司几经谈判草签了租赁3架 B747SP飞机的意向书,但由于时间紧迫,未能找到美国物主投资人以及当时中美两国尚未签署航空协议等因素,前两架飞机均未租赁成功。至此, 我国民航与诺珈公司签订的意向书即告终止。


  第三架飞机交付前,我国民航在中信公司推荐下,委托美国纽约的拉扎德财务公司租赁部和美国海特律师事务所承办,采用美国投资减税杠杆租赁(Investment Tax Credit Leveraged Lease)的方式于 1980 年 9 月 23 日与 美国汉诺威租赁公司签订了一架B747SP飞机的租赁协议书,租期15年, 从而开创了我国民航租赁飞机的历史。从此,我国民航的飞机引进工作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国内各航空公司纷纷釆用租赁这种新的融资方式引进飞 机,使中国的飞机租赁业务迅速发展,并迅速成为航空公司引进飞机的主 要方式。


  根据中国民用航空总局政策法规司政策处处长颜明池在第六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举办的“中国服务领域吸引外资研讨会”上透露:1980年至 2001年底,中国民航共计利用外资约303亿美元,其中采用融资租赁方式 引进飞机437架,利用外资260亿美元。此外,1980年至2000年底,中国民航还通过经营租赁方式引进飞机117架。截至2002年底,中国民航共 有运输飞机602架(指在册飞机数),其中,租赁飞机保有量超过450余架%租赁飞机占机队总数的比例为74.8%。


  我国民航飞机租赁的历史尽管比欧美国家晚了整整20年,但发展迅速。1980年以来,租赁飞机的数量逐年增加,目前,租赁飞机已占到民航 机队总数的近五分之四(参见表1-5);租赁资产价值占民航机队价值的比 重越来越大,目前全民航平均已达到80%,许多航空公司这一比重超过了 90%。例如,2002年中国西南航空公司融资租赁飞机资产价值占飞机资产 的比重达到了 82.5%;租赁费用(租金成本)在民航运输成本中的比例也 逐年提髙,从1990年起,租金成本已取代航油消耗在全部成本中占据首位气目前,全民航租赁负债已超过300亿美元,每年支付租金超过30亿美元, 已成为民航最大的债务来源。

  


  我国民航飞机租赁业务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 以国际飞机租赁交易为主,国内飞机租赁极不发达。与美国先国内后国际的租赁发展历程不同,我国民航的飞机租赁从一开始就采用了国 际化道路,飞机租赁交易绝大多数采用了国际租赁方式,尤其是在租赁开始的前20年,几乎全部是国际飞机租赁,不论是采用融资租赁还是经营租 赁。直到2000年,这种状况才有所改变,国内的一些租赁公司才开始尝试 飞机租赁交易。首先是新疆德隆旗下的两家租赁公司——新世纪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和新疆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于2000年5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飞 机的尾款租赁业务。紧接着,深圳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于2000年11月,与 中国第一航空工业集团西飞集团签署了价值40亿人民币的60架新舟-60 支线客机订货合同,并随后与国内航空公司签订了租赁合同,迈出了国内租赁行业投资国内飞机租赁、开展支线飞机租赁业务的第一步,从而标志 着国内飞机租赁业务的正式开始。因此,国内飞机租赁业务刚刚起步,与 国际飞机租赁相比还很不发达。造成我国民航飞机租赁业务先国际后国内的发展历程的主要原因有:


  首先,中国的现代租赁业务起步较晚,租赁市场不够发达。正如前面所述,我国的现代租赁业务是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实施后才产生的。 1979年,中信公司成立后,才将现代租赁这种新颖的融资方式介绍到国 内,并开始尝试现代租赁业务;1981年2月,中信公司、北京机电设备公司和日本东方租赁公司共同创建了我国第一家现代租赁公司——中国东方 租赁有限公司;同年7月,中信公司又与国家物资局共同组建了中国租赁 公司。至此,中国现代租赁业和现代租赁体制才正式产生。因此,中国的现代租赁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只有短短的二十几年的历史。所以,国内的 租赁市场与欧美国家相比还远远没有发育成熟,表现在租赁公司的数量 少,规模小,租赁交易额低,租赁渗透率低等,尤其是我国没有一家类似于GECAS、ILFC等这样的大型专业飞机租赁公司,而综合性租赁公司又由于规模较小,资金实力有限,很难开展飞机等大型设备的租赁业务。


  其次,国内金融市场不够发达,融资管道不畅。由于飞机价格髙昂,开展飞机租赁业务需要有巨额的资金投入,这就决定了租赁公司对融资的 需求十分巨大。但我国的金融市场由于历史的原因,发育得不够成熟,融 资的管道较少,融资的灵活性较差,融资的成本较高,加上国家对外汇的严格控制,使得租赁公司很难获得大量的、成本合理的资金。而欧美国家 租赁业之所以如此发达,正是得益于其髙度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正是 因为金融资本的参与,租赁业才得以在欧美国家蓬勃发展。


  第三,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从欧美国家租赁发展的经验可以看到,一个国家是否有有关租赁的政策法规,对这个国家租赁的发展起着十分重 要的作用。例如,美国的现代租赁产生于1952年,但其真正的发展是在 1962年美国颁布“投资抵税法” (Investment Tax Credit Law)以后。欧美、日本等租赁发达国家都对租赁交易给予投资、折旧(包括加速折旧)、利 息等税务抵免。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政策法规明显滞后,对于租赁交易包括飞机租赁交易税赋过重,投资回报率低,从而影响了租赁公司从事飞机租 赁的积极性。


  (2) 以融资租赁为主。我国民航的飞机租赁是以融资租赁交易开始 的,在迄今为止的二十几年租赁历史中,融资租赁交易占据了租赁交易的大部分。例如,1980年至2000年底,我国民航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引进波音 747-400、777、767、757、737,空中客车 A300、A320、A321、A340 等喷气客机365架,而同期采用经营租赁方式引进飞机117架,融资租赁方式 占租赁飞机总数的75. 7%,经营租赁占24. 3%。尤其是在租赁飞机开始的头10年,我国民航采用的租赁方式全部是融资租赁。直到19%年,我国 民航才开始尝试经营租赁方式。当时,中国南方航空公司首次与当时世界 上最大的飞机租赁公司GPA集团签署了 19架B737各型飞机的一揽子经营租赁协议,开创了我国民航经营租赁飞机的先河。此后,国内其他航空公 司也开始采用该方式。目前经营租赁方式引进的飞机约占租赁飞机的 25% 。


  (3) 租赁方式种类繁多。从1980年以来,我国民航先后从美国、日 本、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瑞典、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采用美国投资减税杠杆租赁、日本杠杆租赁、德国杠杆租赁、荷兰税务租赁、瑞典杠杆租 赁、香港杠杆租赁、德法双沾杠杆租赁、外国销售公司租赁、贷款融资租 赁、售后回租以及经营租赁等方式引进飞机。无论是租赁交易涉及的国家还是采用的租赁交易方式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此外,在二十几年的租赁 实践中,我国民航还采用过许多创新租赁结构。例如,上个世纪90年代中 期以来广泛采用的出口信贷+杠杆租赁的结构,进出口银行担保下的债券化融资(租赁)结构,以及最近几年的尾款租赁等方式,都是国际飞机租赁市场中的创新品种。


  总之,尽管飞机租赁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并不长,但发展迅速,二十几年的历史已经历了初创期、成长期、快速增长期等发展阶段,目前已处于 成熟期。飞机租赁已成为我国航空公司飞机融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根 据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为实现2020年我国由民航大国到民航强国的发展目标,我国民用航空业在2020年前依然将以年均两位数的 增长率发展,这就意味养2020年前,我国将对民用飞机保持旺盛的需求,大量新飞机的引进将成为必然。另据欧洲空中客车工业公司首席执行官费加 德先生提供的空客公司对中国市场的预测数据,2020年前,中国大约需要 1600架新飞机,按照2000年的飞机价格计算,其价值约为1490亿美元。如果按目前我国民航租赁飞机的比重75%推算,2020年前我国将有1200余 架新飞机采用租赁方式引进,新引进的租赁机队价值将达到1118亿美元。 即使是按照目前世界租赁飞机60%的比例计算,我国租赁飞机的数量也将达到960余架,价值约为894亿美元。可见,中国的飞机租赁市场的前景是 非常光明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飞机租赁依然将是中国民航未来引进飞机的重要方式。


备案号:粤ICP备17011316号